专注零广告体验

中国一重集团有限公: 这个“共和国长子”曾被周恩来誉为“国宝”

2019-03-07 14:27栏目:商业圈
TAG:

我国首台千吨级热壁加氢反应器。 中国一重集团有限公司供图

我国第一台万吨水压机。

开栏语

从满目疮痍到繁荣昌盛,由筚路蓝缕到走向复兴……

中华人民共和国已经走过70年的光辉历程。

这70年是艰难的70年,是摆脱贫困谋求发展的70年;这70年,是自豪的70年,是中国日益崛起的70年……

进入新时代的中国,早已不是“曾经的中国”,而是“世界之中国”,正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中国方案”。

前承几代人的求索,后启一个民族的梦想,当我们迎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之际,我们能自豪地说:这盛世如你我所愿!

铭记我们走过的路程,才能不忘初心继续前行。

从今天开始,重庆晨报·上游新闻将推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特别报道:《共和国记忆》,讲述中华人民共和国这70年经历的虽艰难但依然光辉的历程。

记忆将积蓄力量,让中国更好前行。

这些记忆,必将激发亿万人民撸起袖子加油干的雄心壮志,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梦,正迎面向我们走来。

企业档案

中国一重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中国一重”),前身为第一重型机器厂,始建于1954年,是“一五”期间建设156项重点工程项目之一,总部位于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富拉尔基区,是中央管理的涉及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国有重要骨干企业之一。

在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一重”为国民经济建设提供机械产品450余万吨,开发研制新产品400多项,填补国内工业产品技术空白400多项,创造了数百项“第一”。

人物档案

刘明忠,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一重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1959年1月生,甘肃榆中人,1976年参加工作,曾先后就读于重庆大学冶金专业、北京科技大学钢铁冶金专业。

获得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袁宝华企业管理金奖和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等称号,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上游新闻记者 蒋艳 摄

今年,是中国一重65岁生日。作为“共和国长子”,中国一重几经跌宕起伏、归属划分,在历史大潮中搏浪前行,创造了数百项第一。

说起中国一重这段历史,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一重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刘明忠的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刘明忠和重庆还很有渊源,他在1977年恢复高考后考入重庆大学,在重庆学习生活了四年,那段在重庆的学习经历、点点滴滴都是抹不去的回忆。

一重由来

建自己的“乌拉尔重型机械厂”

中国一重的前身是第一重型机器厂,有一段特殊的历史故事。

1950年2月19日,毛泽东与斯大林会面结束后,在回国途中,他和周恩来专程来到了乌拉尔重机厂参观。看了这里的大型设备后,毛泽东对周恩来说,“有朝一日,我们也要建立自己的‘乌拉尔重型机械厂’。”

回国后,中央政府决定建立富拉尔基重型机器厂。

“当年建设富拉尔基重型机器厂,过程还很曲折”,刘明忠说,选址建设几易其址,曾经考虑了北京、武汉、齐齐哈尔三个地方。

1950年,原东北人民政府工业部规划在富拉尔基兴建一个年产机器产品4万吨的重机厂,但由于国际局势变化和工业管理机构的变动,重机厂由一机部筹建。

1953年1月,第一机械工业部批准在武汉成立“中南重型机器厂筹备处”。因武汉地区建设重型机器厂的基本条件不够理想,当年5月通知筹备处迁至黑龙江富拉尔基。

第二年,国家计划委员会考虑到富拉尔基离各钢铁基地太远,且国际关系日渐缓和,通知再回武汉选厂。但是,终因武汉的地理条件较富拉尔基弊多利少,遂放弃在中南地区选厂,仍回富拉尔基建厂。筹备处在北归途中,曾在北京西郊石景山地区衙门口选址,也因故放弃了。

最后确定在富拉尔基建厂,筹备处全体人员于这年9月返回富拉尔基。如今,中国一重的总部就位于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富拉尔基区。

大业开基

曾被周恩来总理誉为“国宝”

当时的富拉尔基重型机器厂是由前苏联援建的我国“一五”计划期间156个重点工程项目之一,工厂设计由前苏联重型机器厂制造部重型机器厂设计院承担,1956年6月动工,1959年年底基本完成。工厂实行“边建设、边准备、边生产”的“三边”方针,在较短时间内,完成工程项目114个,建筑面积58.5万平方米,安装大小设备5046台套。

那是一段激情澎湃的岁月。

刘明忠说,工厂建设得到全国、全省人民支援。在施工高潮期,工地上集中了两万五千余人的建设队伍,拥有国内最现代化的施工机械,在物资供应上也是急重机厂的建设所急,甚至动用了国库储备的钢材。

1958年8月15日,炼钢车间炼出第一炉钢水。

工厂竣工投产后,成功制造出了我国第一台1150mm方坯粗轧机和第一台12500吨自由锻造水压机,为新中国没有制造过成套重型机械设备的历史画上了句号。

刘明忠介绍,中国一重曾被周恩来总理誉为“国宝”,被习近平总书记称为“中国制造业的第一重地”,中国一重从诞生的第一天起,就肩负起了振兴我国重型装备制造业的历史使命。

走出国门

上世纪70年代产品首次出口

但是,发展并非一帆风顺,中国一重也经历了跌宕起伏。

1960年,中国一重接受2800铝板冷、热轧机和30000吨模锻水压机的设计制造任务,然而,前苏联政府撤走了在一重厂工作的全部专家,停止供应设备和技术资料。在没有国外现成图纸借鉴的情况下,有的机器仅有一张照片可供参考,一重人凭借自己的技术力量,独立完成了设计。

同年6月4日,国家对富拉尔基重型机器厂建设工程验收,6月5日举行剪彩仪式。同年10月,富拉尔基重型机器厂更名为第一重型机器厂,中国一重职工数由1953年筹备处来富拉尔基时的37人发展到16024人。

三大产品的设计和制造成功,标志着中国一重形成了能独立承担大型成套设备的设计、制造能力,产品的设计与制造开始由仿造向独立自主发展阶段过渡。

刘明忠介绍,中国一重产品首次走出国门是在上世纪70年代,这在当时无疑是个振奋人心的消息。

1970年9月,为巴基斯坦研制的三辊弯板机试车成功,这是中国一重向国外出口的第一台大型机器产品,具有当时国内先进水平。

1973年9月,中国一重为西南铝加工厂制造的3万吨模锻水压机投入使用。当时,世界上仅有美、苏、德三国拥有此类设备,是航空、国防尖端零部件锻件生产必不可少的锻压设备。

改革开放

在国际上从“跟跑”到“领跑”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一重经历了痛苦的转轨阶段,订货不足、技术落后,职工工资不能足额发放,科技人才不断地流失。

上世纪80年代初,中国一重进行三大转变:由过去主要靠吃生产建设饭,转变为吃各行各业和老企业挖潜、革新、改造的饭;由过去主要靠生产大型成套产品,转变为生产小型成套产品、配件等;由过去主要为冶金、电力、汽车拖拉机三大行业服务,转变为为轻化工业等各行各业人民生活服务,来适应市场变化。

面对困境,中国一重引进消化美国、德国、日本等国外先进技术和自主开发相结合的方式,研制了一批具有世界先进技术水平的新产品。

中国一重打破国外技术垄断、产品垄断,经过自主创新,摆脱了“卡脖子”之痛,解决我国重大技术装备“有无”的问题。

进入新世纪,中国一重迎来了大发展,先后多次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000年3月14日,中国一重被列入全国39家特别重要的国有骨干企业,并于2010年2月9日上市。

“中国一重的初心,就是发展壮大民族装备工业,维护国家经济和国防安全,代表国家参与全球竞争。”刘明忠说,如今,中国一重的制造能力已经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实现了从“跟跑”向“并跑”“领跑”的重大转变。

对话

“瘦身健体”的中国一重 全面启动“继任者计划”

老国企、传统行业、连年亏损、历史包袱沉重……如果一家企业被贴上这些标签,会让人打退堂鼓。

但是刘明忠不相信。

2016年,他调任中国一重党委书记、董事长,带领中国一重打响了一场扭亏攻坚战,真刀真枪地实施三项制度改革,积极推进内部市场化,当年大幅减亏,第二年就结束了连续24个月的亏损。

如今,中国一重又有了新的谋划。重庆晨报·上游新闻记者与刘明忠面对面,听听他怎么说?

记者:2016年,你接手中国一重,经过调研后,着手做了哪些工作?

刘明忠:几十年的计划经济,给企业打下了深深的烙印,中国一重曾一度陷入了困境。有的退休员工家里三代人甚至四代人都在厂里工作,工厂的兴衰直接牵涉个人利益。

中国一重选择了三项制度改革为切入口,推动“干部能上能下,员工能进能出,收入能增能减”,激发企业内生动力和活力,让中国一重“瘦身健体”,并全面启动“继任者计划”。员工尝到了甜头,企业发生了变化。

记者:走过了60多年,在新时代,中国一重有什么新计划?

刘明忠:目前,中国一重正加快推动传统产品优化升级,在做好装备制造板块的同时,发展新能源、节能环保、新材料、农业机械、金融等新业务板块,把中国一重构建成为多元发展、多极支撑的高质量发展企业集团。

2018年9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中国一重,中国一重承制的中广核“华龙一号”示范项目首堆防城港3号核反应堆压力容器当天实现了水压试验一次成功。

同年,中国一重承制的世界最大2400吨石化技术装备——镇海沸腾床渣油锻焊加氢反应器完工发运。该装备的成功制造标志着我国超大吨位石化装备制造技术再次领跑国际,彰显了“大国重器”的实力。

2019年2月24日,中国一重承制的中石化茂名石化三台2270吨锻焊浆态床反应器,完成现场组焊,这不仅是中国首台(套)浆态床反应器,也是目前现场组焊完成的世界最大锻焊加氢反应器。

记者:你曾经在重庆念书,讲讲当年在重庆的故事?

刘明忠:1977年恢复高考后,我考上了重庆大学冶金专业。1978年2月入学,1982年毕业,在重庆学习生活了4年。这4年,给我留下了难忘的印象。那时刚踏入大学,大家对知识如饥似渴,时间都用在了学习上。因为学校位于重庆沙坪坝,我也曾经在闲暇时约上同学,一起去渣滓洞、白公馆等地。最近因为工作原因好久没去重庆,想找机会回去看看。